会员登陆

   
用户:
   
密码:
   
验码:
   

   

热点导读


   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来…
   实现四大跨越 铸就农…
   实现四大跨越 铸就农…
   实现四大跨越 铸就农…
   实现四大跨越 铸就农…
   实现四大跨越 铸就农…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网站首页>>领导讲话>>领导讲话
  共有 214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宗锦耀:大力发展农机化生产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表日期:2010年4月28日          【编辑录入:孝感农机信息网】

 

——宗锦耀司长在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暨跨区作业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0年4月13日 湖北武汉)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召开的首次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全国春耕生产视频会议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成效经验,深入分析农业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思路措施。
 
    这次会议在武汉市召开,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省农业厅和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湖北是农业大省,处于南北交汇地带,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在全国有较强代表性。他们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和跨区作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刚才,湖北、江苏、山东、河南、四川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做了典型交流,很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与福田雷沃签署了今年“三夏”跨区机收信息服务协议;下午,各省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将与新闻单位进行对接,共同研究策划今年农业机械化生产特别是 “三夏”小麦跨区机收的宣传报道;我们还将对2008年启动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进行验收。会议内容丰富,十分重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变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人畜力和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农业机械化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对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历史的客观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的旺盛需求从粮食作物全面拓展到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近年农民种植冬闲油菜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在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等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机械化生产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仅实施深耕深松作业一项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实现增产减损为53kg/亩、37kg/亩、72kg/亩。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轮子动起来,钞票赚进来”。去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3800亿元。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53.2万台,台均作业820亩,台均纯收入9500元。
 
    (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干旱地区进行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直接播种等机械化作业,在不降低产量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每公顷节约用水600立方米,减少风蚀(农田间扬沙)6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作业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再如通过开展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减少了无效雾滴的数量,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减少了雾滴的漂移,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目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需要机械作业作支撑。因此,农业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由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二、认真总结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成效经验
 
    近些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以农机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大幅度地扩大了农机应用范围,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8.75亿千瓦,大中拖保有量达到501.9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84.7万台,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8%,比1978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4%,机播达到40%,机收达到37%。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17.6%,呈加快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过程,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支持了农业丰产丰收。农机作业可以提高耕作质量、完成人畜力无法完成的作业,争抢农时,进而延长生长期,确保适时有效播种、收获,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进度,满足了“春争日”、“夏争时”的要求,改变了过去丰产而不丰收的难题。现在,一个农户从收到种一般只需两、三个小时,小麦主产区县域内的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赢得了宝贵的农时,奠定了丰产的基础。与人工相比,联合收割机作业可降低粮食损失5%-8%,一年可节约小麦遗撒50亿斤左右。2009年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9%,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8%,机械化生产在稳粮增收中的作用凸显。去年北方麦区遭受了30年一遇、部分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机化主管部门全力组织机具投入抗旱救灾和机械化生产,灌溉面积占抗旱灌溉总面积的80%以上,完成了提水灌溉、运水浇地、抢墒播种等各项作业任务,促进了了苗情升级转化,为夏粮的丰产丰收做出了贡献,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迅速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条以农机作业为支柱的产业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业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涌现出了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采取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服务方式,为农户提供全过程、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2009年,全国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人数达到479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1%,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总数达到18.2万个,比上年增长了10%,成为农村服务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2.1亿人,农业机械化生产把劳动力从繁忙季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劳动力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效地发挥了农村人才作用,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通过从事农机服务增加了收入,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致富。2009年,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3425亿元,是2000年的2.06倍,人均所得达到0.71万元,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0年~2009年10年间,跨区作业共为农民增收节支近1500亿元。
 
    总之,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三率”、实现“三个解放”、达到“三个促进”。提高“三率”,就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三个解放”,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多数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就是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促进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深刻变化。总结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生产取得的成效,回顾我们过去的工作,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积极实践,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可以概括为六条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04年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130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热情。出台了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对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免征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等政策,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成本。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优粮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浙江、江苏、吉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通过作业补贴、奖补结合等方式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予以扶持。河南、江苏、内蒙、北京、湖北、安徽等省区、市推行“优先、优惠”加油,保障了农机作业用油,受到机手和农民的欢迎。江苏和浙江等省实施的农机具更新报废补贴,河南省出台的“银社对接”政策等,有效地解决了机手的后顾之忧。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土壤有机质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加速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二是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三是坚持行政推动,强化组织指导。各地始终把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推动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提早筹划,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着力狠抓指导推动,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月历》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报送制度》,免费印发《跨区作业证》,及时组织“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等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活动,加强全国农机化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各地通过发布公告、作业指南、致机手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政策,指导农民和机手有效的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着力强化部门协调,与公安、交通、发展改革、石油、石化、物价等部门一道共同解决作业中油料供应、机具维修、市场管理等工作,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着力加强信息引导,作业高峰期农业部和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积极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及时发布天气、道路通行、作业供需和维修服务等相关信息,引导机具合理、有序、有效流动。着力强化服务,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专门开通了“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部分省农机信息网站开辟了专门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专栏。各地通过设立接待站、出动流动加油车、派出维修服务分队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作业服务保障工作,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坚持典型带动,培植市场主体。各地结合实际,以扶持、指导和服务典型为抓手,抓重点、重点抓,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认真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及经验,由点带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主体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河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现场会,表彰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山西、陕西、山东、江苏、贵州、宁波等省市出台了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先后组织了“十佳农机合作社”的评比表彰活动,激励并带动了一大批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向农机合作社发展。湖北省对农机大户、合作组织的概念、性质、形式、分类、标准、作用和促进措施进行了梳理规范,根据农机大户的规模及效益分省、地、县三级授牌,树立典型,并总结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突破薄弱环节,解决主要作物的机械化生产问题;通过平原地区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关键农时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带动全年的机械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苏省全力突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稻生产机械化生产问题得到解决;山东以玉米机收为主攻点,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快速推进;河南省抓“三夏”促“三秋”,以跨区机收带机耕、机播和秸秆还田,跨区作业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各地在坚持巩固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
 
    六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生产秩序。《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明确了有关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事故处理、监督管理等有关制度,构建了统一完整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农业部先后制定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8个部门规章,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定了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涉及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培训等方面内容,基本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机化法规体系。农业部还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范本)》和《农机维修合同(范本)》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供需有效衔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各地依据有关法规,制定有关的配套规范、管理办法、作业标准等,依法监管,维护生产作业和服务秩序,有效保障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结农业机械化生产成效和经验的同时,还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体现为作业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即是“快”;发展质量、效益体现的是作业质量、能力提高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增加,即是“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速度是基础,质量是保证,效益是目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才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但是,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作业质量,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长此以往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提高质量要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加农民和机手的收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只有做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相统一,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农机、农艺是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是简单地进行机械作业,要以配套的栽培技术为基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作业,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先进的农艺措施也需要农业机械化生产得以实现,才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涉及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确定、机具选择、植保和大田管理等诸多环节,只有农机和农艺配套,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集成应用,提高作业质量和水平,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得到农民的欢迎。在抓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生产路线和作业规范,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发展生产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事故全泡汤”。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安全与生产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生产的关系,围绕发展抓安全,抓好安全促发展,实现两手抓。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保障农业机械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安全监督管理要以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状况,走安全发展之路,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农机化主管部门应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行政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关系。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重。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都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不可偏颇。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机械化生产保持强大持久的动力和活力。但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农民用好农机、用出效益,必须有政府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特别是完善的相关公共服务作为保障。政府及农机化管理部门要主动承担农机安全监管、质量监督、市场秩序维护、应急服务等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不断创新农机化财政、金融、保险、作业补贴、燃油保障等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机耕道路、场库棚、维修站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扶持,改善农机作业通行和保养维修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要把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质量监督、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农机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优质公共服务。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投入效能,着力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整合和调动分散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培育规模作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让各个发展主体从市场服务中获得合理效益。要注重将资金扶持转化为发展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用市场需求来启动农机化向更广更深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成就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启示使人明智。以上这些既是我们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应坚持的方向,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化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发展不平衡,平原和丘陵地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耕与机播、机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机具的使用效率。三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安全监管、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质量监督服务能力亟待增强;四是作业市场不规范,拦机截机、作业质量纠纷、市场地方保护、中介乱收费多收费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在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跨入了中级发展阶段,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预计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将突破5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作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持续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外部关联度、依存度不断提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一是国际油价波动加剧,价格呈不断走高趋势,农机作业成本高位运行,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气候变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日益加大,重大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很大,对机械化生产减灾防灾的范围、质量、规模、时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新趋势,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三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农民工就业状况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会以多种形式传导到农业机械化生产上,并且会长期存在,增加机械化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我们要正确的研判形势,主动应对,趋利避害,不断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迈上新的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为主攻点,以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创新农机作业服务机制为突破点,以完善扶持政策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支撑点,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广泛开展,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主要作物机械化发展目标是:
 
    ——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并保持在90%以上,收获机械实现升级换代,跨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广泛应用,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由目前的16%提高到50%,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由目前的56%提高到80%,水稻生产机械化基本实现。
 
    ——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得到解决,机收水平由目前的17.6%提高到50%左右,主产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体系基本成熟,机种、机收水平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以上。
 
    ——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疆棉花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国棉花机收水平由目前的2%提高到 20%以上。
 
    ——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取得突破,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广泛应用,机播水平由目前的11%提高到15%,机收水平由目前的8%提高到20%以上。
 
    ——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基本解决,机种、机收水平由目前的不足1%均达到40%左右,适合甘蔗机械化生产的收获、加工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
 
    ——茶园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机械采摘水平由目前的不到10%达到40%,基本实现由人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牧草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0%,人工草场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牧草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千方百计使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农业不仅是整个经济的命脉,而且就今年来讲,关系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是否能够管好通胀预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0年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千方百计实现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和“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6%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巩固优化小麦机收、加快推进水稻机收机插、大力拓展玉米机收、积极示范油菜和马铃薯机播机收、广泛开展深松整地和机械秸秆还田,着力拓展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范围和规模,做到目标更加明确,组织更加有力,管理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优化,政策更加落实,措施更加得力,推进机具投入总量进一步增加,作业水平和作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作业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机械化生产有力、有序、有效,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注重组织领导。各地要将机械化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资金保障、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精心组织“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农机作业,推动跨区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开展,大力组织推广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一条龙服务”、“套餐服务”,提高作业效益。要做好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注意作业期间天气变化和作业市场供求状况,加强机具调度,强化作业市场的宏观引导与调控,推动机具合理有序流动。要把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列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动员调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安全监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要及时统计作业进度和了解工作动态,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农机跨区作业动态,快速有效的指导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要深入实际,加强工作督导,搞好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要注重完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参与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等政策实施工作,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明确补贴标准、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努力扩大农机深松作业面积。努力拓宽农机化投入渠道,推动信贷支持、税费优惠、报废经济补偿、政策性保险等扶持政策的实施。争取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机耕道、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财政、税务、交通等有关部门,落实好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免征所得税,以及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等政策,降低农机化生产成本。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商务部门和石油石化企业联系协调,建立成品油保供快速沟通和调度机制,保证农忙季节农机用油,有条件的地方要出台农忙时节农机优先优惠加油政策。
 
    第三,要注重强化管理。按照牌证有效、一机一证、免费发放的原则,做好《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中介组织和中介人的管理,严格从业资质,强化教育监督,提高从业水平,打击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的行为。组织、引导、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等组队参加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特别是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机维修和零配件供应网点的监管,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秩序。大力宣传、贯彻、应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及时调解作业纠纷,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制止随意上路拦机截机行为,依法打击敲诈、抢劫机手的违法行为,维护作业市场秩序。
 
    第四,要注重搞好服务。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农机化信息网“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的作用,搭建供需交流平台。继续开展手机短信息服务,免费为机手提供有关的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等信息,促进农业机械有序流动,提高机手效益。重要农时季节期间,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公布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为机手和农户提供咨询并解决问题。二是接待服务。主要作业季节,基层农机、交通、石油、石化等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做好机手接待、机具调度、作业安排、维修、供油以及后勤服务等工作,及时向机手发放当地跨区作业工作资料,介绍作业价格、作业常识、维修供油服务网点、政策法规等相关资讯。三是技术服务。组织做好农机保养、维修、零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工作。在作业前要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机手对机械进行检修和保养,对农机手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农机管理部门、农机销售企业、生产厂家要适时抽调技术、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巡回指导、售后和“三包”服务,构筑技术服务保障线,保障农机作业的顺利进行。
 
    第五,要注重保障安全。要以“春耕”、“三夏”和“三秋”等农机事故高发季节为重点,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宣传安全法规和农机安全常识,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抓好年检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做好应检必检,确保农机以良好安全技术状态投入生产;要结合“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针对农时季节农机安全生产的特点,密切有关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排查整治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要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农机事故,切实维护农村农机安全生产秩序,保障农业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第六,要注重营造环境。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认真组织策划农业机械化生产报道,捕捉新闻焦点,挖掘新闻题材,培育宣传亮点,为机械化生产提供强大的舆论动力,振奋精神,树立形象,优化服务,引导工作。要做到重要作业时节“报纸上有文字,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重点是跟踪农业机械化生产进度和发展脉络,深入挖掘提炼农机管理、科研、培训、推广、监理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果和新经验,在新闻宣传上不断出彩。要宣传农业机械化生产在帮困助贫、抗灾救灾夺丰收、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宣传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典型事迹。农机部门要主动为新闻单位找素材,选角度,做策划。与新闻媒体一道,共同唱响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旋律,展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突破、新亮点、新成就,在重点农时季节形成浓郁舆论氛围。
 
    抓好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重在当前,我再强调三点:
 
    (一)切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加快生产进度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一是认真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部、财政部《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 》的要求,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抓紧组织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各项工作,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机具补贴到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强春耕生产的组织。发挥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作用,推动代耕代种、田间管理等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展开。要抢抓农时季节,加快作业进度,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做好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春耕春播生产,大力推广应用精少量播种、机插秧、深松作业等技术,发挥发农机增产增收的作用。四是切实做好信息报送。各地要认真组织好农机抗旱和春耕备耕进度统计工作,使用“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报送制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报送作业信息。各地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做好这项工作,年末我部将对各省报送作业信息情况进行通报。
 
    (二)全力做好抗旱救灾。西南地区干旱仍在持续,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坚定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不动摇,因时因地制定农机化生产工作方案,动员一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打好农机抗旱保春耕攻坚战,为实现救小春 、保大春和夏季粮油丰收做出贡献。西南地区,要充分利用农机跨区作业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有效形式,采取得力措施,分区域、有计划的把农机手组织进来,加强机具调度,抓住降雨时机,广泛开展跨区作业,尽最大努力能收尽收,能播尽播,争取小春作物少损失,大春作物多增产。西南地区周边的省份,要积极支援西南地区的抗旱春耕生产工作,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支援旱区春季农业生产,促进抗旱保春耕顺利进行。要抓好宣传,把各地开展农机抗旱的工作,及时通过媒体宣传报导,营造好的氛围。
 
    (三)认真准备“三夏”农业机械化生产。西南地区小麦快要成熟,逐渐进入收获季节。再过40天,小麦主产区麦收工作也将开始,必须提前谋化好今年的“三夏”工作。一要及早开展机手机械保养维修、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等知识培训和指导,确保机手以良好状态投入跨区作业。二要做好《跨区作业证》发放工作,禁止收取任何费用、禁止异地发放、禁止由作业组织代发、禁止向农机经销商发放,严厉查处违规者。三是要做好供需协调,提前公布24小时值班电话,接受机手咨询。通过积极与作业地农机化主管部门交换作业信息、进行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掌握市场动态;要推动派机方和引机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协作,组织签订作业标准合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四要做好“三夏”麦收各项工作方案,提前分析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取得支持。在总结前几年工作基础上,做好应急预案,争取今年“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工作,也是展现农机化系统风采的巨大舞台。做好农业机械化生产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农业部党组的部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做好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刘宪: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下一篇:在农机通项目启动工作交流会上的致辞


 
打印本页
Copyright 2008-2011 孝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孝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电话:0712-2323699 地址:孝感市长征路34号 技术支持:芋头 QQ:468165294